查看: 640| 评论: 1| 收藏:0
发布者: 小编Lynn | 发布于:2016-4-6 15:04|原作者: 崖滴梅州事
微驼的身影,矫健的步伐……66岁的戴伟能日复一日地奔走于“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墓地与家这两点一线之间,顺道巡视自家的果林。从40岁开始,26年间,年年如一日,戴伟能从没懈怠过。 住在三河坝镇的戴伟能,从26年前受翁万达后代的嘱托,成为守墓人之后,便一直住在墓地的附近,看守着翁万达墓地。他说:“坟墓并不是什么忌讳的东西,我们应该对坟墓表示敬重,这是对客家人传统伦理思想的传承,体现了忠义和孝悌的精神,我们不能忘。” 受托看墓不收一分报酬 位于三河镇汇城村凤翔山麓的翁万达墓,在1979年被大埔县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翁万达是潮州府揭阳人,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先南征平安南王莫登庸叛乱,后期统理北方边防要务,抗击蒙古族俺答汗数十万骑兵的侵扰,统边五六年间,胜仗无数。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后三罢三起,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逝于回乡途中,于福建上杭背疽发作而逝世,葬于大埔三河镇。 《明史》对其推崇颇高:“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其本传长达3300余字,长于同朝名相、阁老等的传记。明世宗褒其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岭南第一名臣”,或誉之为国之“干城”。而随着潮汕人海外的足迹,翁万达威望还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多达100余处。 因为翁万达后代如今都不在梅州境内,而墓陵巨大,改革开放重修墓地之后,翁万达后代便想找一个老实、靠谱的当地人帮忙照看。当时,因为戴伟能家住在墓陵不远,待人淳厚,因此村干部推荐了他。“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对于守墓这个工作还比较忌讳,没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这个职责。”戴伟能说。但是,戴伟能则觉得能够看守一个伟大的前人的墓地,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当时也没有多想,翁万达的后代找上我的时候,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答应守墓之后,戴伟能便搬进了墓地旁的离20米处一个两层的小房子里。每天,戴伟能都会去墓地周边巡视,看看有没有垃圾,有没有哪里损坏。“翁万达墓陵比较大,很壮观,因此前来参观的游人也非常多。”因此,戴伟能常常都要打扫墓地,清除垃圾,保证墓地的干净。除此之外,戴伟能每年还要修整翁万达墓地周围的草坪和树木,光是除虫就要好几次。在夏天,他常常在墓地里面干活,一干就是一上午。戴着草帽,纵使一身汗流浃背,戴伟能也没有抱怨过什么。 而作为守墓人,戴伟能没有向翁万达的后人要过任何薪水,他觉得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为了养家活口,他便在墓地旁边的小山丘上种了一大片柚子树。“反正我时间很多,每天就做好两件事情,打理好果林,看好墓地,生活挺简单的。”后来因为家庭成员的增多,戴伟能把家搬到了附近的其他地方。每天上午八点,戴伟能都会准时从家里出发,走15分钟的路程,来到翁万达的墓地看看,然后穿过墓地,再到果林里去巡视和打理;下午午睡起来,还会再重复一次。如此这般,风雨无阻。 “每天经过墓地的时候,看到一切如常,没有垃圾没有杂草,墓碑也没有损坏,我就安心了。”戴伟能说。 守墓深夜必留一盏灯 只见在翁万达墓道的两旁,分列着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是古代帝王对有军功武将的奖饰,喻“千里扬威”之意。墓道前有石牌坊一座,形状雄伟。其后人在墓的右侧也添建碑亭,墓的左侧则是翁万达展馆,展馆内有翁公木雕像及其生平简介。 据戴伟能介绍,如此规模的墓陵,在梅州来说实属少见。不管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还是在生活贫困的时候,稍大一点的墓陵都会成为很多盗墓者的目标。翁万达墓也没有逃过被盗墓的劫难。 那时候,戴伟能还住在墓地旁边的小屋子里。一天晚上,戴伟能在睡梦中听到一声声“呛呛呛”的敲打声。但是戴伟能因为白天太过劳累,并且处于半梦半醒之中,因此不以为意,以为是在做梦。“其实翁万达墓并没有什么真正值钱的东西,我那时候不觉得会有小偷看上这块地方。”直到第二天,戴伟能照例起来巡看墓地,才发现墓道旁雕像的人头不见了。 当时,戴伟能心里有些自责,觉得是自己疏忽大意,没有提高警觉,才会让偷盗者有机可乘。为了修补雕像,戴伟能当即联系了翁万达的后代,并找了一个雕塑师傅,要求其照着原先的雕像重新做了一个新的。 “一开始我担起守墓这个责任的时候,有想过会遇到一些危险。”戴伟能说,“在上世纪80年代时,盗墓的事情到处都有发生,也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是真正发生这种事情之后,戴伟能还是有些害怕,觉得身上的职责不是那么轻松。 自从那件事情发生之后,戴伟能便加强了警惕。晚上睡觉前,他还会再去周围看一看;即使睡觉后,也会留一盏灯。“即使有人半夜过来想损坏、偷盗墓陵的东西,看到旁边屋子里有亮灯,也会忌惮一下。”所幸的是,从那以后,翁万达墓再也没有受到任何损坏。重修了二十多年的墓陵,如今还如新建的一般,完整且干净。 “生活幸福没什么不详之说” 熟悉守墓人这个职业的人,多认为守墓人会像一些小说里描述的那样,是一位黑衣黑裤,沉默而瘦削的孤寡老者,长期在墓园吸纳朝雾和夕晖,给人阴气弥漫的感觉。然而戴伟能带给记者的感觉,则是一位做事干净利落、待人热情、善良淳朴的老伯伯。 戴伟能不像一般的守墓人,需要墓陵后代供给生活费用。他很聪明地选择在墓陵周围承包果林,一边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一边履行自己的承诺,打扫墓地,清理杂草,种植花木。如果墓陵里有树木死亡、长蛇显身、蚂蚁搬家等等,他都会迅速报经翁氏家族,然后进行妥善处理。“我相信今生修行、来世必有报答。因此要求自己要做个行善之人,也可以为自己的子孙积攒一些福分。”戴伟能认真地告诉记者,“对别人的请求,自己能做到的,一般都不会拒绝。” 一开始,村里的人都对他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不懂他为何会接受这种工作,还不索取任何薪水。因而关于他的一些闲杂碎语从未断过。可是戴伟能仍然我行我素,从不理会。“了解我的人,就知道我是怎么样的人,我也不必解释;不了解我的人,解释什么都没有用。”虽然没有读过很多的书,但是戴伟能却对待人行事的人生道理看得很透。 久而久之,村民也慢慢习惯了戴伟能每日两到三次往返墓陵的做法。加上平常戴伟能乐于助人和待人淳朴的态度,一些流言蜚语也渐渐被时间所冲淡。“戴叔对人非常好,心地也很善良,我们没有理由不喜欢他。”住在他附近的一位邻居这样评价道。 如今,戴伟能除了打理果林和看守墓地之外,还有了第三件事情,就是在家和妻子一起照顾两个小孙子。“儿子外出工作,老伴身体健康,小孙子茁壮成长,我的生活非常幸福,也没有其他人口中所说的什么不祥之说。”戴伟能说。 来源: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