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 管理员CC | 发布于:2014-9-4 22:31|原作者: 西兰花
客家菜与潮州菜、广州菜并称广东三大菜系。客家人聚居于粤东山区,因此客家菜用以入馔的副食品多是家养禽畜和山间野味,海产品较少,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 早餐,习惯了的简单味道 每天清晨,梅州城区的大街小巷,最为热闹的便是早餐店。位于江北江边路的友姐腌面,堪称梅州城区的“老字号”,不仅是城区市民的早餐首选之地,也是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知名地,更是不少印尼、马来西亚的华侨回梅后的必来之地。 在热气腾腾中,经过几十道工序做成的面条随着翻滚的开水在巨大的铜锅中转动,仅仅一两分钟,面条便滚到恰到好处,淋上煎得浓香四溢的猪油蒜蓉,再撒上葱花,一碗筋道、爽滑的腌面便被端上了桌。那边厢,一小锅水在炉里早已烧开,腌好调料的猪肉、猪粉肠、猪肝下锅,根据个人口味再配以枸杞叶、咸菜或西红柿,客人刚吃几口面条,滚烫的三及第汤也上桌了。 “腌面+三及第汤”,这是梅州人永远的早餐。新梅州人爱上了这个简单的味道,老梅州人离不开这个早已习惯了的味道,身在异乡的梅州人更是深深怀念这个满是回忆的温馨味道。 吃鱼,总是出其不意 梅州人吃鱼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梅州,鱼不管是煎着吃、煮着吃、蒸着吃或是烤着吃,都老套了。对食材原汁原味执着追求的梅州人,在吃“鱼”这件事情上格外“计较”:鱼煮粉、鱼散粉、鱼焖饭、鱼羹、手工鱼丸等等,鱼身上每一个部位的独特口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梅州人吃鱼,总是这样出其不意。 新鲜鱼煮粉,凭借纯手工打的鲩鱼丸和原汁原味的鱼头汤吸引了一批客人。新鲜鱼煮粉,首先是新鲜,现宰的鱼头、鱼肉、鱼肠配上纯手工鱼丸,煎熬出奶白色浓汤,倒入烫熟的粉丝中,一碗新鲜鱼煮粉便大功告成了。 梅县松口鱼散粉,因其将鱼肉剁成末伴以米粉炒制而得名。解放初期,客家山区物质相对匮乏,除了自家池塘里的鲶鱼,常年都吃不上其他肉类 。小时候孩子去捞鲶鱼,妈妈就把鱼肉打散做成鱼末,跟米粉一起下锅,再放些自己酿的酒糟,配上些姜葱,咸香鱼散粉就做好了。当时的“发明”后来逐渐成为招待客人的美食。 提起石扇鱼焖饭,做鱼焖饭的米一定要先浸泡沥干,放入鱼血搅拌均匀,再用慢火焖煮至大米8成熟,加入腌制好的鱼肉继续焖焗至米饭全熟,最后加入猪油、胡椒、葱花或金不换等调料。至于鱼肉,可以直接淋上油味上桌,也可以下锅炸透,根据个人口味而定。 夜市,大街小巷里的活色生香 对于吃货们而言,真正的夜生活始于梅城的大街小巷。夜色渐浓,华灯初上,吃货们早已蠢蠢欲动。基本在梅州去到哪个宵夜店都会有炒粉这道宵夜。 吃完炒粉,得喝点“30年不变味”的椰奶花生雪花压压腻。梅城的“雪花”非雪花,而是刨冰。上世纪80年代刨冰刚在梅城出现的时候,被大家冠以“雪花”的美名。如今的江北老街上,依然有老字号做着当年的“雪花”甜品。据老板介绍,一些情侣特意来到店里点椰奶花生雪花,说他们的父母当年就是吃着这“雪花”谈恋爱。 在梅城,到了晚上十点以后,“牛”就成了夜市的主角:牛肉丸、牛杂汤、牛腩萝卜、全牛火锅等等。与广式牛杂不同的是,梅州的牛杂是将牛皮、牛筋、牛肚等食材加入客家人常用的红曲粉一起细火慢熬三四个小时,牛皮、牛筋有嚼劲,牛脚筋 非常爽口,牛肝、牛肚肠充满酱香味,各种口感一次尝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