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时空 首页 热点 查看内容

发布者: 管理员菲菲 | 发布于:2014-4-26 07:15|原作者: 努力奋斗

楼主
     昨天郎咸平来亮胜做演讲,估计对很多人还是会产生一些影响的,其实对于经济, 由于中国没有经济学的基础教育, 往往容易被误导 , 听了一些东西不要盲信, 多看一下其他的观点, 自己适当独立思考, 再做判断会好一些。  
     前几天,林毅夫教授卸任了,发表了一个演讲指出,他相信中国未来还能高速增长20年。其实在2008年的时候他还说过,相信未来中国还能高速增长30年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缩短了十年,但是我还是佩服他在这样的一个时候说出这个判断的勇气。公开高举红裤衩,主张中国长期优势的就只有他了。在他说出这句话出来之后,许多网友都在讽刺林是五毛,是御用文人,是在放屁。他们不相信看似危机四伏的中国还能继续保持8%的高速增长20年之久。社会上莫名其妙的出现这样的风气,说中国差不一定立场错,说中国好,就一定是不对。在经济学界也是如此,一大批危机经济学家串出来,天天在说,中国不怎样,就会崩溃,中国和美国差多远,中国怎么不好。有人总结成为经济学家只需掌握的几句话“中国不行啦,中国有危险,中国经济要改革,要转型,要提高消费,要较轻小企业负担,要反对垄断,要减少政府干涉”,再加上一点点数据,一点点术语,基本上能骗过国内绝大多数人。以至于有人将经济学家列入当今社会的十大恶人,其它好像分别是“贪官,砖家,富二代,官二代,开发商,城管,公知,毛左,美分”。
     经济学家没有比中国更容易当了。我身边许多中国人还在攻读博士的志向就是先在美国捞一个终身教授,然后回国再去立言立名,我也不能免俗,不管冷门热门,寒窗多久,无论现在做的是计量方法,还是做的事货币理论,无论研究的是美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拍卖机制,无论是金融定价,还是宏观理论,博士课题不管是做了什么,发表的paper不管是什么方向,都不妨碍他们在对国内一知半解,从未调研的基础上对任何课题都大放厥词,危言耸听。许多人在美国可能永远入不了主流视线,上不了报纸,成不了智囊,在学界混的一般,转眼就在国内混的风声水起,而真正的大牛反而却相反。华人经济学排名第一位的是石寿永,算是一个特别低调的人,我曾经听过他的一个seminar,实在是”无聊“极了,远不如李宏彬研究共产党员有没有先进性有趣,但是我对他充满敬意,他从没有拿第一经济学家的名头在国内骗吃骗喝。而白聚山等人的纯计量理论方法,我不知道国内的大众有几个人能听得懂。
    其实经济学家在中国混的这么好,得益于经济这个字。经济,经世济民,使得在美国并不特别火的一个专业,在中国居然有了救国救民的意味。中国人理解的经济和经济学的本身实在有太大的差距,老百姓看到你学经济的,马上就认为你在研究治国方略,因而肃然起敬,于是乎买股票也想问你,炒房子也想问你,找工作也想问你,美国打不打伊拉克也要问你。我想任何一个人,哪怕上经管学院听上半年的seminar,都会犯糊涂,这就是经济学?你们天天干的是这个?就像我解释给我父母听的时候的表情一样。
    然而这样说,对经济学还是有点不公平,我虽然对经济研究没有什么兴趣,但是我对这门科学还是充满敬意。只是经济学涵盖的范围太广,任何一个学者可能有生之年,最为成功的只是某一个方面,但是却便利的帮着许多人顶着一个经济学家,无耻的是利用大众的迷惑,对自己其他不善于的方面指手画脚。前几天邹恒甫出来批评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非常让人大快人心,其中有几句话甚是锋利:
”张维迎这辈子已经没学术前途了,以后只能在社会上胡混了。大概从2000年开始,张维迎、陈志武和郎咸平……这些人就都没再搞学术了。“郎咸平有经纪人帮他联系“业务”。吴敬琏一直炮轰“权贵资本”,其实他本人就是“权贵”,不然他为什么要给“权贵资本”当独立董事、白拿高薪?张维迎经常骂“垄断”,那他为什么要去垄断央企当独立董事、白拿高薪?”
    仔细看一下,其实他说的大体是对的,张维迎,一副民营经济代言人的样子,他对吴英的发言和定性,一眼看去就知道他连吴英因何定罪都不知道,他肯定连吴英的判决书都没读过。连是什么都不清楚,或者都不愿意去了解,就敢在公众面前为吴英请命,再看看其他的言论,国企应该分给民众,金融自由化。所谓的主张无不是迎合公众口味,从没有做过细致的研究,又缺乏相应的论据支持。本人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研究成果,可是却对大学治理,国有企业,金融市场等等,全部“精通”。经济学家不肯扎实调研,不肯踏实研究,只是不断的提出论点,却从来没有好的基础论证。而大部分人都是简单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拿美国的一套,不考虑任何实际情况的原样复述。在进行对比的时候,完全忽视不同国家的的发展阶段,比如拿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成熟的美国对比中国,得出中国铁公鸡过多。不明白的人一听,好像确实这么一回事情,稍微内行的人就会觉得完全是胡扯一气。
    这里要说说陈志武,他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了,他是我的株洲老乡,虽然对他早期的学术成果不是很了解,但是对他最近几年的言论还比较关注,人品实在不怎么样。也许是回来的比较晚,一直做金融定价,最近几年才回来,突然发现各种肥肉都已经被前面的小辈瓜分了。即担任不了什么政府智囊,也做不了什么院长系主任。但是还是不妨碍他回国忽悠。因为急于上位,以至于有点走火入魔,以至于博鳌论坛上会感慨官员企业家太多抢了自己的风头,他对美国有着非同一般的狂热,美国负债是美国藏富于民,中国财政平衡是强取豪夺,美国在非洲外交竞争是美国外交高尚,中国传统文化有问题。陈志武在美国混的再好,也不可能上CNN,但是在中国有耶鲁的title就完全不同了,以至于无论是人口政策,金融市场,国企改革,外交,教育,能源,产业发展都能说上几句,又都是毫无内容,空洞无聊的几句,无论是国企分给全民,还是每个人发1000块钱,养儿防老不道德,计划生育要放开吗,许多事情好像可以不经脑子的说出来,陈志武确实是金融方面的牛人,但是以上任何一个话题都可以穷尽许多人一生研究的,陈明显利用在某一狭小领域的成功,达到自己名利的目的。国内目前做采访最积极的就是陈志武,什么媒体什么场合什么话题都接,好像经济学家就像是天才,一通百通,而陈的言论能搜到的绝大多数细看,从来没有什么新意,都是套话,甚至连套话都不是。难怪一般的经济学家宏观研讨会都不喜欢带上他。和李稻葵、茅于轼不同,他没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和左小蕾他们不同,他也没有大的金融公司背景,没有数据的支持,因此就喜欢胡说。比较搞笑的是2008年,他说中国5年肯定有硬着陆,2012年有同样的记者采访他问”五年快过去了,咋没有发生呢。他又说短期没有,5-10年之后有。最牛逼的经济学家也没有他这种胡咧咧的预测十年后。因为没有数据团队支持,自己本身对中国经济也没什么深入研究,他的言论有时候甚至是可笑的,比如,他引以为豪的'减税课题“,最喜欢将中美进行对比,也许是在发言之前,他google了一下相关数据,便胡诌出“
    美国政府还不如苹果、高盛这样的公司。这恰恰表明了美国民间的社会很富,我们千万不要把美国民间的财富跟政府的财富混在一起来看。如果跟中国做一个对比的话,中国单说预算内的财政税收今年可能会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GDP的25%左右。那么美国联邦政府今年的财政税收大概是2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今年GDP的14.5%。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收到口袋里面的美国经济的收入只占美国GDP的14.5%,而中国政府预算内的财政税收是占中国GDP的25%,中间相差10%~10.5%这样一个水平。再看财政赤字,如果今年的财政赤字美国联邦政府大概会到GDP的12%,差不多是1.6万亿美元,中国今年的财政赤字与GDP比例大概在2%多。换句话说,如果美国政府征税的强度跟中国一样的话,美国今年的财政赤字也就是在2%~3%的水平,跟中国完全是一样的。”
     可是他连美国联邦政府收入和美国政府收入都搞不清,稍微在美国的人都不会相信美国政府只拿掉了GDP的15%,否则老子交的税都狗吃了? 事实上算上各级收入,占了超过40%。
    而上面的言论中的一些遣词和数据也恰恰反应了他许多事情是靠估计,靠感觉,靠大概,任何事情都不肯下苦功夫。比较好笑的是,某一次采访,居然说”我看新闻,xxx省x月的财政收入增长达到190%,这简直是不可思议,xxx 到了如此地步“。我好奇的搜了一下,,怎么可能!百度第一个条目就说的很清楚,原来是将原本预算外收入纳入到预算中。我在想,看到190%这样不合理的数据,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都不会好奇的,认真的查一下,哪怕百度一下么?作为经济学家,即使不做学问,对一些事实难道一点求真的心理都没有了么。永远是,我看新闻,xxx怎么了,我看报纸,xxxx怎么怎么。难怪其人这么在乎自己的版面。偶尔举出的数据,也是漏洞百出,或者是别有用心。环球时报有篇文章专门探讨陈常自豪的所举出的1995年到2010年增加10倍。将其观点从头到尾批驳, 我很好奇,作为经济学家的陈志武是不懂得财政收入是名义增长么?拿均值与总量相比,故意选取特定区段的数据,等等,实在不是一个有操守的经济学家所为。其他言论也很相似,立论轻率,瞎对比,爱出风头,论据缺乏,数据漏洞百出,一个搞衍生品定价的硬生生成为经济文化政治的百科全书。
    还有郎咸平,刚入清华那年,正是郎顾之争,当时那个一个人对抗德隆系,止住管理层买断的郎咸平现在变成了一个天天危言耸听,操弄民粹,编撰小说的演讲家了。我曾经写过一篇日志,在驳斥他的大豆阴谋说,就冒昧的自己引用一下自己的帖子http://blog.renren.com/blog/bp/Qg58nmDgLC。 这几年发现他对于阴谋论有点走火入魔了。不过郎许多观点还是非常喜欢,例如他一针见血的支出资产泡沫的根源是制造业的危机。
    当然国内也有我敬佩的经济学家。清华的钱颖一老师和白重恩老师算是两个,两个人都不是很高调,自己知道的不一定说,自己不知道的一定不说,钱老师从一开始就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凭他在转轨经济学中的地位,对中国经济改革应该是能说上话的,其对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总结,至今让我有振聋发聩的感觉。白重恩老师一贯是谦谦君子的样子,虽然身居清华经济系主任,说任何话都是有自己的研究基础,我大学四年唯一两次见到白老师上电视,一次是探讨服务业,一次是资本回报率,背后都是两篇经济学研究的文章。李宏彬老师微观做的很好,但是很少对宏观问题瞎说。其次还有茅于轼,虽然他许多观点我不赞同也不喜欢,但是老人家都80多岁了,还是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点,哪怕被人骂成精卫之子,也绝不去讨网民喜欢,许多问题,都是经过研究,有论据支持的,其小额信贷的试验也是非常值得敬佩。最后还有厉以宁老师,不轻易发言,不哗众取宠,说话都是有根据,有逻辑的,注重调研,我亲自听过他对林权改革的调研总结。
    另外还有林毅夫老师,我觉得他是真正跳脱了西方经济学的框框,对中国经济有自己独到观点的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是2009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关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讨论,克鲁格曼和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奇迹完全是劳动力和资本的积累,不是来源于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增加,林毅夫老师指出索洛余量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的技术进步已经反映在了含有更高技术水平的资本积累中。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他始终抱有信心,另外还有王小鲁,李实,樊纲,等等。其他的我了解很少,也不好多说,每个学校都有许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低调治学,严谨说话的经济大家。他们大都对某一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成果才说话,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不会轻易的向民粹低头,也不会拿套话取悦媒体博取版面。
    最后还有一位老师,就是李子奈老师,最早为了引进钱颖一,白重恩,李稻葵,将自己所有的头衔和职位都让出去,在面对学生时,最为负责,最没有架子。不像李稻葵老师可能实在是太忙了,好像和学生说一秒钟话都是浪费时间,除上课外,面对学生都不想使用大脑的人,李子奈老师是真正说话做事,一丝不苟,踏踏实实,注重调查研究。为人低调,但对待学生却极为用心,诲人不惓。以前觉得李老师的计量无趣,可是真正到了博士的阶段,发现李老师的教科书真的精要。前几个月得知李老师退休,但退休之后做一些真正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第一次不为别人,不为名利,只为自己兴趣”,只求事实。别的人退休就退了,经管学院唯一留下个人手机的就是他。希望李老师能工作顺利,健康长寿。
    我本人没有任何希望成为经济学家了,因为自己能力有限,实在做不出什么东西,也因为对经济学某些部分的疑虑,还有是兴趣不同。我渴望尝试呆在办公室更有趣的人生。看的paper不多,可能也就听过几次演讲,或是看过几篇采访,实在没有脸对他人品头论足。只是偶尔看到真正踏实治学的人无人问津,而一些演员却被人信以为真实在是忍不住瞎说几句。我深深敬佩那些忧国忧民,但又不是哗众取宠的学者。有时候某个观点,某篇论文,真有让人醍醐灌顶如沐春风的感觉。中国经济学家的舞台比任何国家都大,这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平天下冲动,也有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过多干涉,也源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希望看到这个舞台被人糟蹋成名利场,糟蹋到自己被列为“十大恶人”。前几天MITBBS 有人说了这么一段话,很让我感慨。他说一般的科学家介绍,都是他发明了什么,他发现了什么。经济学家见面一般都谈论谁牛谁不牛都只说他发了几篇paper发在了那个top 期刊上,有时候做了什么东西,怎么做的都不会去了解,此话有点绝对,但也有点道理。记得好像香港的高中,经济是一门必修课,当经济金融在中国人日常生活越来越重要,甚至大过了DNA的组成,大过了辩证法,大过了数学,英语,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在中国的高中普及经济学,当一个全民都懂一些经济基本原理的时候,相信再有人拿几句话纵横天下就没人这么耐心了,再有人主张将外汇储备分光做福利,就不会有太多人相信了。
    真心祝愿我所有的继续埋头深耕经济学的朋友们,能够学业有成,著书立说,成为大师!(原文:单新宁)

进入 原野·大蟹 文章参与讨论


鲜花

鸡蛋

握手

雷人

路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2014-10-17 12:17 -4#

查看全部评论(1)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