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时空 首页 热点 查看内容

山旮旯里的玉水村:盐商古道

查看: 2173| 评论: 64| 收藏:1

发布者: 管理员菲菲 | 发布于:2014-2-21 08:27

楼主

玉水村.jpg

山旮旯里的玉水村

  在2月份的天气下,来到玉水古村,只见古道边芳草萋萋,细雨纷飞,料峭春寒,那石板路上那一块块光滑的石板,经历了百年来艰辛担夫汗水的沁润和身负百斤重担一双双穿着草鞋的脚的磨砺后,依然保存完好地在那里,见证从它们身上压过的历史车轮。

  

  这是一段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盐商古道,百年前,广东缺粮,江西产粮,广东产盐,江西缺盐,粤赣两地客家人,用自己的脚步和肩膀,挥洒着汗水,写下了这段近200公里长的盐粮贸易诗篇,如今,这条古道已消失得所剩无几,在梅江区城北镇玉水古村,这段古道,在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进入 无星无杠 文章参与讨论

1

鲜花

鸡蛋

握手

雷人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无星无杠 2014-2-20 17:10 沙发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8:02 编辑

id="aimg_375927"
  古道两旁的客栈早已荒废,当年的驿站、当铺现在早已荒废,旧时的客栈门口虽张贴着艳红的对联,但亦无人居住无人居住.
id="aimg_375929"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14 板凳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29 编辑

id="aimg_375930"

  
  粤盐赣销 赣粮粤卖:
  
  据史料记载,明末至民国数百年来,粤东客家地区盐丰粮缺,江西多粮少盐,粤赣两地商人纷纷前往产地贩运盐粮。由于彼时粤赣两地交通不便,大山横亘,水路不通,两省通商多走山路,货物由劳力肩挑肩负,挑盐大军悄然涌现。

  
  粤赣盐商古道的起点在潮汕地区,当地海盐走水路逆韩江而上,运至大埔三河坝后转从梅江而上,至梅县东山码头后,改为陆路由挑夫肩挑北上,从玉水村经梅县大坪、平远石正进入江西流车、寻乌,至江西筠门岭后进会昌县城为终点,全程约230公里。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17 地板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19 编辑

id="aimg_375931"
这狭窄得连两个人相对而过都会擦肩的小路,竟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2月18日上午,玉水古村。87岁的老村民朱昌延坐在竹椅上,正努力回忆着儿时母亲上江西的往事。
  
  “前几天,我买了包盐,一看产地是江西吉安的,原来那里也开始产盐啦!——以前,那边的盐都是我们这边挑上去的。”
  
  朱昌延家门前,一条宽不足半米、用大小不等卵石砌筑的石板路穿过村庄,伸向山岭。若不是村西一块竖在石板路旁的牌匾介绍,恐怕不会有人相信,这狭窄得连两个人相对而过都会擦肩的小路,竟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20 1#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43 编辑

id="aimg_375939"
这狭窄得连两个人相对而过都会擦肩的小路,竟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母亲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出发去梅城,从码头挑到盐后就回家里住一宿,第二天早上又出发。一天大约走10铺路(约50公里),到了江西筠门岭后,又从那里挑米回梅城。来回需要八九天。”朱昌延清楚地记得,由于行程遥远,每次母亲出门时他和妹妹都依依不舍,几近落泪。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20 2#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45 编辑

id="aimg_375940"
这狭窄得连两个人相对而过都会擦肩的小路,竟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公开资料显示,1930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到筠门岭开辟革命根据地。
  
  同年5月,毛泽东作寻乌调查时,对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筠门岭来往梅县的生意做了详细的记述:“从石城、瑞金来的,米和豆子为大宗,值几十万元。”“石城、瑞金的米到门岭,大部分经罗塘、下坝(武平属,在三省交界处),新铺(蕉岭属,离梅县三十里)往梅县,每天约有三百担过。”“梅县与门岭不通车,大部分是肩挑。”“门岭去梅县,脚夫们一担货去,一担货回。”
  
  挑担人的艰辛换来了“粤盐赣销,赣粮粤卖”的现象,从而催生了粤赣盐商古道。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21 3#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47 编辑

id="aimg_375941"
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在客家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山歌:“挑担阿妹苦难言,一步唔得一步前,挑得重来挑唔起,挑得轻来又没钱。”在朱迪光看来,这首山歌透露了另一史实——盐商古道上挑担者大多为客家妇女。
  
  “客家地区教育普及较好,男性多为读书人,少从事体力劳动;另外,梅州是侨乡,当时男性多结伴到南洋打工,只有妇女和老幼在家,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妇女就选择了挑盐这个副业。”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22 4#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48 编辑

id="aimg_375942"
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玉水古村85岁的村民朱松生说,他母亲挑盐上江西担了几十年,她们从梅州各地盐仓每人挑盐100斤左右,二三十人结伴而行,风雨无阻,沿着岖崎曲折的山道往江西方向慢慢前进,每天走30公里至40公里,为了安全,她们一般天亮便出发,下午4时便找沿途驿站歇息。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23 5#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50 编辑

id="aimg_375943"
这狭窄得连两个人相对而过都会擦肩的小路,竟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彼时,挑盐成了许多客家人最大的副业,亦是一个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由于货币交易不发达,挑担者很少领工钱,大部分妇女选择要米,朱迪光的母亲亦是挑盐工之一。“母亲挑一次盐,换回来的米,我一家三口人可以煮粥喝一个星期,换回来的米,有人还会卖一部分,留下一部分家里煲粥。”朱昌延说,母亲告诉他,挑盐的收入按挑的斤重计算,出发前要称一次,到了江西还要过称,看盐有没有少。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24 6#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8:03 编辑

id="aimg_375944"
古道旁的古客栈旧时的客栈,门口虽张贴着艳红的对联,但亦无人居住无人居住.
  今年84岁的李月嫦更是清楚地记得,自己在10多岁时就经常走30公里远路到平远县长田镇等候挑盐的妈妈归来,“江西有晒番薯干的,等到我妈妈了,就很开心,有得吃,很好吃,江西的番薯干就是好吃!”回忆起儿时往事,李月嫦脸上露出小孩吃了糖果般的灿烂笑容。
  
  盐商古道上,洒满了客家妇女的血汗和泪水。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25 7#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28 编辑

id="aimg_375945"
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粤赣盐商古道的起点在潮汕地区,当地海盐走水路逆韩江而上,运至大埔三河坝后转从梅江而上,至梅县东山码头后,改为陆路由挑夫肩挑北上,从玉水村经梅县大坪、平远石正进入江西流车、寻乌,至江西筠门岭后进会昌县城为终点,全程约230公里。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26 8#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53 编辑

id="aimg_375946"
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据老人回忆及学者调研,由于日晒雨淋兼重担压身,不少挑担者走着走着就突然倒地,从此再也没有起来,在路上,甚至市场上,都能看到一些尸体等待着家属前去埋葬,有些尸骨都没回故乡。
  
  据史料记载,抗战时期,梅县还活跃着一支妇女挑担大军,因日寇的严密封锁,粤赣及西南诸省的食盐,曾一度依赖闽南沿海供给,内销的千百万斤盐大部分依靠粤赣边区客家妇女人力运输;从闽粤交界的韶安、黄岗、饶平、高陂、沿韩江、梅江而上,再经盐商古道进入江西,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妇女,成群地搬运盐,一担一担越过高山峻岭,一站一站的接过去。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27 9#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54 编辑

id="aimg_375947"
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百年古道今初醒,斑驳陆离求生机,1949年之后,伴随交通逐渐完善,挑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走的人少了,路也就慢慢消失了,曾经深深印着客家妇女脚印的小道,被苔藓覆盖,渐渐沉睡。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27 10#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8:04 编辑

id="aimg_375948"
古道旁的古客栈门口,虽张贴着艳红的对联,但亦无人居住.
  昔日热闹的玉水村在城市化的潮流中发生着变化:很多村民外出,当年生意兴隆的村庄,如今,成为省级贫困村——人头攒动的驿站,早已大门紧闭;一晚就有数百挑夫歇脚的村庄,只剩三百多人,常住人口更少。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31 11#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59 编辑

id="aimg_375949"
盐商古客栈
  对村庄的未来,一位阿婆甚感焦虑,老房子没有人居住,很快就坏了,客家民居多用泥土筑建,狂风暴雨之下,犹如累卵之危。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32 12#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8:00 编辑

id="aimg_375950"
盐道当铺“松柏楼”
  驿站,多人时,这一排驿站一个晚上住了120多人,住宿一晚3毛钱,如果买驿站的菜,还要多加1毛钱。
  
   当年的驿站、当铺现在早已荒废,旧时的客栈门口虽张贴着艳红的对联,但亦无人居住,而那座由清朝翰林学士题词的当铺松柏楼,更是坍塌数十年,仅留断壁残垣。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33 13#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36 编辑

id="aimg_375951"
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34 14#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8:00 编辑

id="aimg_375952"
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盐商古客栈
当年的驿站、当铺现在早已荒废,旧时的客栈门口虽张贴着艳红的对联,但亦无人居住.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35 15#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37 编辑

id="aimg_375953"
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盐商古客栈
引用
无星无杠 2014-2-20 17:35 16#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2-20 17:37 编辑

id="aimg_375954"
曾是川流不息的粤赣商贸古道、盐商古客栈
引用

查看全部评论(64)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