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时空 首页 热点 查看内容

一支独秀紫荆开——记客家才女冯秀珍

查看: 1109| 评论: 8| 收藏:0

发布者: 管理员小K | 发布于:2012-8-24 15:50

楼主

[imgid=0] 

     一支独秀紫荆开

        ——记客家才女冯秀珍

      都说女儿家是水做的骨头,骨子里是柔的。而从客家山水走出来客家女,不仅有着水的柔,更有着山的刚。

      冯秀珍,这位笔名“紫荆”的奇女子,吸收了客家山水的精华,用她不凡的经历,将客家女刚柔相济的性格展现淋漓尽致,就仿佛客家山水滋养出的一朵紫荆花,恣意开放。

荆树楼里的读书梦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客家童谣

      一串串童谣、一首首山歌、一声声欢笑、一排排脚印,南门塘边窄窄的泥路总是不寂寞的。小小的“珍仔”每天踏着它上学放学,满塘的碧波春水都熟悉她了,满池的游鱼鸣蛙都认得她了。

      冯秀珍1955年11月出生在广东丰顺县汤坑镇南门塘不远处的荆树楼。六岁那年,她和一群同龄人聚集在县城的天主教堂参加面试,被选录到汤坑镇第一小学念书。

      书本里原来有这么精彩奇妙的世界,冯秀珍读了书才知道。她真是着了迷,跳进到文字构建的不可思议的世界里,把书本里的主人公当成好朋友,与他们同悲喜,和他们共哭笑……每看一本,她的世界就大一点,朋友就多一些。

      小小的课本当然满足不了她的读书欲,她如饥似渴的找起了课外书:到书摊租,向别人借——班级阅览室、同学、邻居……凡能借得到的都借来看,邻居看小小的她借的都是文学名著大部头,惊诧地直问她:这,你看得懂吗?

      当然看得懂,还看得入了迷——放学路上边走边看,连吃饭也边吃边看,惹得母亲直叨叨:“看书看书,看哩唔使食了”。

      少先队的辅导员老师赞赏她读的书多,让她把所看过的书名开列出来,在课间操时向全校同学宣读。

      光读还不够,她还喜欢摘录,记下很多名诗,闲来翻看,陶醉其中。小小年纪的她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文学词汇和知识,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大部分作品被当作范文贴在走廊里,连她的班主任老师也引以为荣。

      1966年,冯秀珍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到县里最有名的中学——汤坑中学。刚入校门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罢课闹革命的狂潮翻涌,书读不成了。她对“革命”毫无兴趣,一心只爱读书。不管身边的狂潮如何呼啸,她乐得当个“逍遥派”,成天偷偷与几个要好的同学互相串门,传看那时暗地里能借到的一些小说。

      而三年后的一天,冯秀珍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教室外的北河畔。那时也许只有北河水知道她心中的悲苦,而它不晓得怎么安慰,只得静寂无声,缓缓流去。

      那是1969年,在文革的乱流中没正经上过几天课的冯秀珍毕业了,毕业文凭是一张《毛主席到安源》的画像,画像下面印着毛主席语录:“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年仅14岁的冯秀珍怀揣着这张特殊的毕业证,无奈地离开眷恋的学校,就这样结束读书生涯。

      毕业后的十年,她先是在三台山果林场劳动,后又到韩江边的大胜瓷厂当临时工,再后来被汤坑镇第三小学聘请去当代课老师,纤弱的身躯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生活奔波,劳动艰辛,读书仍是她精神的唯一寄托,就在荆树楼二楼的房间里,一盏朦朦的煤油灯陪着“珍仔”从少年走向青春。恰巧一位邻居是中学语文老师,有丰富的藏书。冯秀珍就象挖掘到一座珍贵的宝藏,《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尽管母亲不赞成她看书,认为女人不需要很高的文化,学会一门谋生技艺就好,将来做人媳妇时即可安家度日。但冯秀珍依旧执着……

      心中的诗总要流到笔端的。冯秀珍开始了创作。她得到当时县文化局副局长王向禹和文化馆馆长陈毓光的认可和辅导,以唯一的女性、最年轻的业余作者身份参加县业余文艺创作班,她的的处女作《养萍姑娘》,刊登在1976年的《丰顺文艺》第一期上。看着钢笔字变成铅印字发表,冯秀珍是那么的激动和亢奋,自此她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1978年,她的197行的诗作《闪光的足迹》,荣获县业余诗歌创作一等奖,并由陈毓光推荐给梅县地区《梅江报》编辑黄火兴,在“梅花文艺副刊·国庆专版”上刊登。在当时,在该报上发表如此长篇诗极为罕见,在丰顺县更是唯一。后来她又创作了曲艺《制糖新歌》、独幕剧《护牌》等,皆参加了县业余文艺会演并刊登在《丰顺文艺》上。那两三年,她发表了十多篇作品。一个颇具才华的客家才女终于在山区县城的文学小天地里崭露头角。

      这十年中,冯秀珍没有停止过对重返校园期盼。然而在那个畸形的年代,选送上大学的机遇是不可能惠及到她身上的。她只有踯躅于校园之门外,心中说不尽的酸楚、煎熬。

历尽坎坷的女学者

       ……你莫郁来你莫愁,自有云开见日头,自有水清见石子,自有春光在后头。                                      

——客家山歌

      对冯秀珍来说,那是段充满焦灼等待的时光,而等待就像一口无底深井。直到有一天,从楼下传来的一个声音解救了她。

——冯秀珍,录取通知书到了!

      她飞奔下楼,邮递员递来一份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这来自无底深井的回声并没有给她带来畅快淋漓的快乐。她报的是中文系,录取她的却是哲学系。师长开导她,常借书给她的邻居张老师也勉励她:“这十年自学培养了你的学习能力,没有学过的高中理科你都能学好。今后任何文科专业对你来说都不成问题。”这话让冯秀珍又想起这几年报考大学的艰辛来——

      1977年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十年荒废,又是初中毕业直接考大学,她没考取。第二年她上了地区分数线未录取。第三年她参加了母校的补习班,埋头苦读。她在初中实际只读一年书,而在那大半年的补习中,她把初中、高中的课程系统地复习了一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功了。

      录取专业的不愉快被考取大学的喜悦渐渐冲淡。她的考取,在小小的县城引起很大的轰动。她的名字列在大红榜上第二位,她是名义上初中学历但仅仅受过完整的小学教育而考取重点大学的。汤坑镇召开的一个青年大会还把她的事迹作为典型来宣传。

      中大哲学系。冯秀珍想过转专业,去学习心爱的中文,然而困难重重,只得放弃。哲学就哲学,十年后的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她格外珍惜。

      每天,她是整幢宿舍楼里第一个起床的人。锻炼身体半小时,读英语一小时,然后才去吃早饭上课。每天中午写小楷毛笔字半小时。晚上,她最晚离开自习室最迟入睡。四年如一日,冷水洗头、冷水洗沐。由于生活极有规律,而那时他们正在学习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老师说他生活极有规律,乃至当地居民在康德每天定点出来散步时便核对钟表。于是同学们戏说她是“康德第二”。

     家中本就贫穷,又因思想传统的母亲并不支持女儿读书,冯秀珍生活很艰苦,只靠助学金来维持生活。而她又读书又过于拼命,她病倒了。命运似乎有意和这个弱女子过不去,如若这是种磨练,似乎来过于残酷。她罹患肺炎及轻度肺结核住院达半年之久。病痛折磨,身心俱疲,可就是这样,在住院期间她照常上课、考试,最终她没有耽误学业,如期取得了哲学学士学位。

      磨练并没有停止。毕业分配工作的时候,她填报的几个单位没让她去,却因为成绩较好而阴差阳错安排到没有申报的国家医药管理局。她很不接受很不甘心,她觉得自己不该在这里,她要离开,她要考研究生考出去!第一年不让考,就第二年考……五年苦读,在1988年秋,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研究生,后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之际,正是89年动乱后的春天,找工作极为艰难,尤其是女性,再加上户口也是问题,她奔波联系了约100多个单位最后不得不在中国信息杂志社暂时安顿下来,一开始跑广告,直率的她做不来,后来做了编辑,一做两三年。生活依旧艰苦,粮票都是同学资助,住的也没有住,还住在人大宿舍,每到开学都要求她离校,她只好求老师帮助,弄得学生处的老师最后都成了好朋友,就这样在学校住了三年,看了好几届的新生。      

      直到1993年底她才被调入北京科技大学,到1996年评聘为副教授。她主要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硕士学位课)、《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国传统文化专题》、《易经文化》等课程。     

      冯秀珍依旧继续着她的文学梦,经过4年自学,1994年,她终于拿到了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的文凭。

      她在工作之余潜心钻研中华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教以及周易,出版了33万字的《中国传统文化纲要》。1998年她被聘为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会员,2005年成为该会的理事,同时成为国际易学联合会会员。200510月,世界第20届客属恳亲大会期间召开的“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客家研讨会的论文里,有5篇论文论述风水文化,其中就有冯秀珍的论文《周易八卦与土楼民居》。

      孜孜以求使她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而忙碌奔波使她一直过着单身生活。或许会有遗憾,但她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智慧,她认定了非凡的女人应把做事当作第一要务。能给后人留一二部较有意义的书,是她今生最大的满足,至于其它的则随缘。

魂牵梦绕的客家情

      一路行来尽客音,客人客地客心情……

                                 ——冯秀珍《客地诗情》

      200310月下旬,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一部百万字的《客家文化大观》在大会上首发,受到热烈欢迎。正如著名的客家学者、中原客家研究会执行会长崔璨教授在该书序言中所说: “这部100多万字的宏篇巨,据我所知,是为有史以来客家研究著作之最。……对于了解与研究客家文化,会有许多启示与帮助,实属难能可贵。”这部宏篇巨著的作者,就是昔日的客家妹,如今的文化学者、大学教授——冯秀珍。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冯秀珍就立志写这样一部书,并开始收集资料,1998年初步构成轮廓并着手撰写。除了查阅浩繁的资料,更多的是实地考察,她的足迹遍及闽、粤、赣、 陕、豫、晋诸省。

      一个女子的数年考察路,满是艰辛。忘不了那年农历腊月二十六,在陕西扶风考察,小车陷进尺余深的车辙里,人拉肩扛,费了大半天功夫才从化冻的淤泥地里解脱。忘不了为把客家的源流弄个水落石出,年初二孤身一人前往甘肃,足迹深深印在高原的皑皑白雪里……写作的艰辛姑且不提,出版的艰难更让人慨叹。三换出版社、亲自校对10遍清样……

      好在这部浸满客家才女心血的书终于完成了。成功的喜悦让冯秀珍忽略了所有的艰辛。《客家文化大观》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包括客家源流与民系、客家土楼与民居、客家风情与习俗、客家语言与民谚、客家人物与典故、客家精神与民性、客家山歌与民谣、客家妇女与人文、客家姓氏暨文化共九章。

      时至今日,《客家文化大观》一书已基本布及世界客家之地,好评如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全球客家作了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冯秀珍教授作了专题采访后对台播出。发行世界客家地域的世界客都梅州的权威杂志《梅州侨乡月报》评价:该书是距今为止的篇幅最长、插图最多的客家著作。台湾著名新闻工作者朱华超先生寄来诗章称赞:“鹏湖才女耀家乡,博学深思撰写忙。客族源流追久远,中原苗裔证绵长。皇皇大著千秋业,浩浩文章万载扬。执教杏坛培俊秀,行看桃李满庭芳。”梅州市委刘日知书记收到冯秀珍的赠书后,于百忙中抽空阅读一遍,肯定了它的不平常价值,还让其秘书与作者联系亲自会见。冯秀珍的早期文学导师王向禹在冯秀珍晋升教授时写了七绝以贺:“征途漫漫从头越,巨著洋洋客史留。名就功成归本色,一支独秀紫荆楼。”2005年的第一期《客家风情》杂志刊登了梅州作家梁德新的《著名客家学者冯秀珍》的长达8页的报导,《梅州作家》刊发了宋惠乡编辑的《客家人的司马迁》的整版报导,《梅州日报》刊登了罗金良等写的《心血凝成客家文化巨著》的报导……

说起这部著作不能不提到金彤先生。

1998年在一个周易国际研讨会上冯秀珍认识了金彤先生。此人可不一般,几百年罕见的大隐之人。他的高超医术、大医之学和高深莫测的道行(智慧)堪比华佗、孙思邈以及睡仙陈抟不为过,被当代中国考古界权威、古文明古文化、汉唐考古专家石兴邦誉为“神人、大医学家、当代孙思邈”!当时冯秀珍身患妇科大症,如不手术就会有生命危险。有高深医术的支持,金彤先生短期内彻底地将她治愈了。不仅如此,他还以其广博精深的文化修养以及深不可测的学识给予冯秀珍以人生与事业方面的指导。有金彤先生大智慧的支持,冯秀珍的层次、境界、道德修养等等在短时间内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金彤先生同时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也颇有见地,他说:“客家话是文物级的语言”,今天我们考古挖掘到一些稀有的古代文物时我们都会无比珍惜,而“客家话——文物级的语言就在现实之中,这是多么值得珍惜的东西呀”。“为人类做事”、“为民族做事”、“在传统文化与客家研究方面应该以更高的层次与境界来对待”。在金彤先生特有的智慧熏陶下,冯秀珍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确立了为客家人做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和留一部好书的朴素志向。在《客家文化大观》的构思、调研、写作、出版中,金彤先生又给予了全面的关心和帮助。冯秀珍认为,假如没有金彤先生的指点、鼓励、帮助,自己是很难完成这一历史巨作的。也正因为如此,冯秀珍才拥有了种种过人的见解与创新的观点,每次参加客家学术研讨会的发言都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与赞赏。

冯秀珍,这朵围龙屋开出的紫荆花还在继续绽放,如今她正在第三次修改她花了一年时间写成的、20多万字的、运用客家方言写成的纪实文学《忆母亲》(暂定名,待出版)。该书是她又一客家学力作,阅读过两遍文稿的金彤先生认为(预测)它必定是传世之作,是使客家文化从区域走向全国的重要桥梁,是现代人为后人(人类)所留下的重要文化“文物”!到它公开问世时,那也许会推动客家文学进一步发展。她还在做一本客家词典,要保留住客家话这部活化石,这个“文物级的语言”永传于世……

 

          (李 威)

 

2009/5/17

 

主要参考资料:

1冯秀珍:《读书之路》,《丰顺文学》1999年第1期;

2梁德新:《著名的客家学专家冯秀珍》,《客家风情》2005年第1期;

3梁德新《客家人的司马迁》,《梅州作家》20051230日;

4罗金良、梁德新:《心血凝成客家文化巨著》,《梅州日报》2006626日;

5林三益:《与书飞翔》,《丰顺文化》2007年第3期。

 

 

 

 

 

 

 

都说女儿家是水做的骨头,骨子里是柔的。而从客家山水走出来客家女,不仅有着水的柔,更有着山的刚。

冯秀珍,这位笔名“紫荆”的奇女子,吸收了客家山水的精华,用她不凡的经历,将客家女刚柔相济的性格展现淋漓尽致,就仿佛客家山水滋养出的一朵紫荆花,恣意开放。

荆树楼里的读书梦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客家童谣

一串串童谣、一首首山歌、一声声欢笑、一排排脚印,南门塘边窄窄的泥路总是不寂寞的。小小的“珍仔”每天踏着它上学放学,满塘的碧波春水都熟悉她了,满池的游鱼鸣蛙都认得她了。

冯秀珍1955年11月出生在广东丰顺县汤坑镇南门塘不远处的荆树楼。六岁那年,她和一群同龄人聚集在县城的天主教堂参加面试,被选录到汤坑镇第一小学念书。

书本里原来有这么精彩奇妙的世界,冯秀珍读了书才知道。她真是着了迷,跳进到文字构建的不可思议的世界里,把书本里的主人公当成好朋友,与他们同悲喜,和他们共哭笑……每看一本,她的世界就大一点,朋友就多一些。

小小的课本当然满足不了她的读书欲,她如饥似渴的找起了课外书:到书摊租,向别人借——班级阅览室、同学、邻居……凡能借得到的都借来看,邻居看小小的她借的都是文学名著大部头,惊诧地直问她:这,你看得懂吗?

当然看得懂,还看得入了迷——放学路上边走边看,连吃饭也边吃边看,惹得母亲直叨叨:“看书看书,看哩唔使食了”。

少先队的辅导员老师赞赏她读的书多,让她把所看过的书名开列出来,在课间操时向全校同学宣读。

光读还不够,她还喜欢摘录,记下很多名诗,闲来翻看,陶醉其中。小小年纪的她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文学词汇和知识,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大部分作品被当作范文贴在走廊里,连她的班主任老师也引以为荣。

1966年,冯秀珍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到县里最有名的中学——汤坑中学。刚入校门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罢课闹革命的狂潮翻涌,书读不成了。她对“革命”毫无兴趣,一心只爱读书。不管身边的狂潮如何呼啸,她乐得当个“逍遥派”,成天偷偷与几个要好的同学互相串门,传看那时暗地里能借到的一些小说。

而三年后的一天,冯秀珍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教室外的北河畔。那时也许只有北河水知道她心中的悲苦,而它不晓得怎么安慰,只得静寂无声,缓缓流去。

那是1969年,在文革的乱流中


鲜花

鸡蛋

握手

雷人

路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2012-8-26 18:18 -4#
2012-8-25 18:26 -4#
客家才女! 引用
2012-8-25 13:38 -4#
运用客家方言写成的纪实文学《忆母亲》(暂定名,待出版)。
-------------------------------------------------------------------------
就凭这一点,猛赞一下。 引用
2012-8-24 17:45 -4#
我们丰顺人 引用
2012-8-24 15:49 -4#
客家女儿不让须眉 引用
2012-8-24 15:48 -4#
客家人才辈出啊。 引用
2012-8-24 13:02 -4#
客家山水养出的一朵紫荆花,恣意开放。 引用
2012-8-24 08:43 -4#
问好前辈,欢迎常到天下客家、梅州时空指导~~ 引用

查看全部评论(8)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