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时空 首页 热点 查看内容

发布者: 管理员菲菲 | 发布于:2012-4-22 23:34

楼主

清·外交家何如璋  第一部分



            

       2、中华使节——首届中国驻日使团赴日记(光绪三年)

                                             何维柱

    1877年(光绪三年,明治十年)11月30日,中国首届驻日使团乘坐的中国军舰海安号徐徐驶入日本长崎港,长崎炮台礼炮齐鸣二十一响,同时升起龙旗致意。12月7日,当使团来到神户港时,华侨与日本群众蜂拥而至,万人空巷,“途为之塞”,争观“汉官威仪”。甚至还有从一百多里外的京都、大阪赶来的。连欧美侨民也携妻儿前来瞻仰中国使臣丰采……。以上,都是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在他的日本游记《使东述略》中描绘的有史以来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抵达日本时的盛况。

  自从1871年起,日本使节频繁来华,并开始派遣外交官长驻中国。可是,直到1877年前,中国政府却始终没有派出自己的外交官赴日本。因此,清政府派遣驻日外交官一事已显得十分必要。李鸿章再三敦促:“拟请敕下总理衙门王大臣,遴选熟悉洋情,明达边事之三、四品京堂大员,请旨赏给崇衔,派为驻扎日本公使。外托邻邦报聘之礼,内答华民望泽之诚。倘彼别有诡谋,无难侦得其情,相机控制。”于是清政府决定向日本派遣使节。

  那末究竟谁来担任首任驻日公使呢?李鸿章推荐了何如璋。何如璋,字子峨,广东大埔人,1861年考中举人,1868(同治七年)年恰好日本明治维新那一年考上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他平日关心时务和外国情况,被李鸿章视为翰林院里少有的通晓洋务的人才而加以推荐。1876年9月,清政府命驻英副使许钤身调驻日正使,何如璋为副使。后因许钤身调往福建船政局任职,遂于1877年1月,正式任命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为首任出使日本国正使钦差大臣。

  以何如璋为首的第一届驻日使团本来1877年春天就要出发,但因日本发生西南战争而延期,直到冬天才启航。1877年11月26日,何如璋率驻日使团一行十余人,并带跟役二十六名,共四十余人,登上江南第五号“海安”兵船,从上海出发。这次赴日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派出的长驻日本外交使团,可谓中日关系史上一件大事。何如璋用日记详细记录了自己从离开北京而后抵达东京的上任经过,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他说:“所过海程近万里,舟行十有八日,海陆之所经,耳目之所及,风土政俗或察焉而未审,或问焉而不详,或考之图籍而不能尽合,因就所知大略系日而记之,以志一时踪迹。”这部日记称之《使东述略》,同时还附有七言绝句六十七首,称《使东杂咏》,也是描述出使日本之一路见闻。日记与诗相互参看,确是一部文字精彩引人的赴日上任记。

  何如璋接受使日任命后十分兴奋,吟诗:“相如传檄开荒去,博望乘槎凿空回。何似手赍天子诏,排云直指海东来。”他还用诗表达航行在茫茫东海上,远远望见日本岛屿时的激动心情:

  “清水洋过黑水洋,罗针向日指扶桑。忽闻舟子欢相语,已见倭山一点苍。”

  11月30日,海安轮抵达日本长崎港,何如璋在《使东述略》中对长崎港的地形景色有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港势斜趋东南,蜿蜒数十里,如游龙戏海。尽处名野母崎,北则群岛错布,大小五六,山骨苍秀,林木森然,雨后岚翠欲滴,残冬如春夏时。沿岛徐行,恍入山阴道中,应接不暇。古所谓‘三神山’,是耶非耶?”他又即兴赋诗一首:

  “缥渺仙山路竟通,停舟未信引回风。烟岚万叠波千顷,不在诗中即画中。”

  海安兵船入港时,长崎炮台鸣礼炮二十一响并升起龙旗致敬。“声声祝炮环空响,早见黄龙上大旗”。第二天,他登岸巡视了长崎中国商人居住区“唐馆”。华侨见到中国使者非常亲热:“ 八闽两粤三江客,鼓棹相迎谊独亲。笑问东游各情况,大家都是过来人。”

  当何如璋一行去中国会馆天后宫进香时,日本人“观者如堵”,因为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官方使者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汉官威仪,东人见所未见”,“难怪观宾国若狂”。他了解到长崎的华侨有近千人,“贸易虽广,获利甚微”。然后,他们参观了长崎市容,并询问西南战争情况。何如璋称赞平乱后明治政府“下令减租,其事甚美”。

  12月3日离长崎,沿海入平户后港。然后经长门海峡,泊下关,入日本内海。12月7日到神户,又受到盛大欢迎。“汉官威仪,见所未见,日人间有从西京(京都)、大阪百十里来观者,西人亦欢携妇孺,途为之塞”。

  12月9日中国使团一行坐火车去大阪,六十多里地一小时就到了。何如璋可能是生平头一次乘火车,只看到“烟云竹树,过眼如飞”。火车经过桥梁时“声如雷霆,不能通语”。不禁又作诗赞叹:“气吐长虹响疾雷,金堤矢直铁轮回。云山过眼逾奔马,百里川原一晌来。”

  他们游览了大阪城、天满宫及丰臣秀吉遗迹。10日又坐火车到京都,参观了日本天皇的皇宫。他在紫宸殿上看到中国汉唐名臣的壁画,深感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土流风远矣哉”!当日傍晚又回神户上船,经过濑户内海时曾遇风暴,“阴霾尽晦,海浪如山,机轮震荡,势极危险”。15日过骏河境,已能望见日本最雄伟壮丽的富士山。何如璋又写了一首诗描写富士山:“北峰积雪南峰火,烟絮纷纷逐逝波。
一样孱颜分冷热,山犹如此奈人何。”

  12月16日中午,终于到达横滨,炮台亦鸣礼炮欢迎。神奈川县令已准备好宾馆恭候。中国使团在东京使馆馆址未找妥前便暂居横滨宾馆。12月28日,何如璋正式向日本明治天皇递交国书,由宫内卿式部头导入皇宫,见天皇“西服免冠,拱立殿中”。他当面宣读并递交国书,天皇双手接受,并由宫内卿致答词。“出入皆三鞠躬,王答如礼。退,三卿者复从出至小御所一茶,登车去。其礼简略,与泰西同。”

  对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法,改革礼制,何如璋评论道:“日本前代仪文尊卑悬绝。其王皆深居高拱,足不下堂,上下否隔。明治之初,参议大久保市藏上表,有曰:‘请自今不饰边幅,从事于简易。’后用其议,至易服色改仪制,质胜于文矣。”流露出赞许之意。

  1878年1月1日,中国使团参加了日本皇宫举行的庆典。何如璋和各国公使向天皇祝贺新年,“进退皆三鞠躬”。元旦前后,何如璋等拜访了日本政府的要人如太政官三条实美、岩仓具视及议官大久保利通、外务卿寺岛宗则以及前驻华公使柳原前光,并与各国公使来往应酬。他在日记中写道:“东人来者,多自言修旧好之意。西人则以中华遣使为创举,各握手问道途,询风土,意殷殷然。”

  1月23日,中国驻日使团正式移居东京芝山月界僧院,作为公使馆临时馆址。这里环境幽静秀美,附近芝山“古松满径,苍翠万重,风起涛生,与海浦惊潮、山寺疏钟相答。虽居都市中,大有林栖幽趣”。何如璋对东京的印象是“市衢宽广,沟浍纵横。虽繁盛不及苏沪,而景象似之,洵海东一大都会也”。

  何如璋的《使东述略》除了记述上任经过外,还有以下内容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对日本地理形势的记载。这次何如璋亲自乘坐海轮自吴淞口至日本长崎,然后又由长崎沿日本海岸,经长门海峡、濑户内海、神户、大阪、横滨,最后抵达东京。这样的航行对中国官员来说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他留心地理,又加以实地考察,从而对日本地理形势作了较确切的描述:“其疆域为四大岛,而统以畿内及八道。”此四大岛即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全国四周滨海,大岛外群小岛错杂其间,长三千余里,广百里至三百余里”。九州岛“地势狭长,南北五百余里,东西或二、三十里至百余里不等,旧分九州”。“西有长崎”,“西南曰萨摩”,“对马岛则近朝鲜数十里矣”。这样,就纠正了一些中国地理书籍,包括像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环志略》这样的名著,都把日本说成主要由长崎、萨(山司)马(即萨摩)、对马三岛组成的错误。

  何如璋赴日之时,正值日本明治初年,明治新政府刚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政革。那末,作为首任驻日公使的何如璋,究竟对明治维新怎么认识呢?他在《使东述略》中有一段评论:“迩来二十年,强邻交逼,大开互市,忧时之士谓政令乖隔,不足固邦本,御外海,倡议尊攘。诸国浮浪,群起而和之,横行都下。德川氏狼狈失据,武权日微。而一二干济之材,遂得乘时之制其变。强公室,杜私门,废藩封,改郡县,举百年积弊,次第更而张之如反手,然又何易也!”这段话分析了明治维新的原因,并对明治维新更张百年积弊的改革,基本上加以肯定,然而对其能否成功仍有怀疑。何如璋鉴于“明治以还,改革纷纭”,故“尝按其图籍,访其政俗”。他在《使东述略》中简述了日本当时的官制、兵制、学制、财政等。对于日本维新后学习西方文化的情况,他评述道:“近趋欧俗,上自官府,下及学校,凡制度器物、语言文字,靡然以泰西为式。而遣老逸民不得志之士,尚有敦故习、谈汉学,砼砼以旧俗自守者,足矜已!”

  对于日本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何如璋十分赞赏。除了前面提过的火车外,他还称赞电报“虽千万里,顷刻即达”。并作诗曰:“柔能绕指硬盘空,路引金绳万里通。一掣飞声逾电疾,争夸奇巧夺神工。”又惊叹西法造纸“制造之巧,真化朽腐为神奇矣”!因此,他主张中国应该学习西方与日本,“上下一心,同力合作,开矿,制器,通商,惠工”。“制电信以速文报,造轮路以通馈运”。以中国“土地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有可为之资,值不可不为之日”。他通过出使日本,走向世界,终于成为洋务派官僚中突出的一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身为首任驻日公使的何如璋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他认为“环视五大部洲,唯中土壤地相接,唇齿相依,果能化畛域、联辅车,则南台、澎,北肥、萨,首尾相应,呼吸可通。是由渤海以迄粤闽,数千里门户之间,外再加一屏蔽也!”因而他主张中日友好,联合起来,共同抵御西方的侵略。同时,他对于日本统治集团破坏中日友好关系的行为,则坚持原则,与之据理力争。例如琉球和朝鲜问题的交涉,他反对妥协退让,采取比较强硬的态度。

  何如璋出使日本期间,不辱使命,在对日外交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方面作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的《使东述略》作为中国第一任驻日公使的亲笔实录,不失为近代中国文化交流史上极具重要价值的史料。

  注:本文主要内容摘自王晓秋著《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一书。部分文字已经本人修正。

进入 人境庐人 文章参与讨论


鲜花

鸡蛋

握手

雷人

路过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夜色光明 2012-4-22 15:01 沙发
想不到有这么多文章 引用
无星无杠 2012-4-22 17:25 板凳
  有关客家人的文章,真是有得读。 引用
人境庐人 2012-4-22 22:02 地板
无星无杠 发表于 2012-4-22 17:25
  有关客家人的文章,真是有得读。

清朝,是个文人辈出的朝代。潮州府中考中举人与进士的,据说几乎年年都是嘉应州第一多。 引用
水幽紫径 2012-4-23 09:15 1#
英雄 引用

查看全部评论(4)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