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20 13:26 编辑
左图:一队巡逻员监测野生大熊猫在森林中行走时对爬行动物和其他小动物的影响。右图:巡逻员在寒冷的环境中跋涉,调查野生大熊猫种群。[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意外发现
除了仔细监测和跟踪山区大熊猫的状况外,荥经县巡逻站团队偶尔也会有令人兴奋的发现。
三年前,该站专门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年轻成员宋新强和他的团队在大相岭巡逻时发现了一种属于凤仙属(白头翁科)的奇特开花植物。
凤仙花在四川很常见。许多四川老年妇女对捣碎花瓣和用果汁把指甲涂成红色有着美好的童年回忆。
这个新物种与该地区著名的凤仙花有显著不同。该团队拍摄了照片,并将其发送给植物分类学家进行鉴定。
该站的研究小组收集了大量的标本样本,查阅了文献,并在2021年至2022年期间进行了形态特征研究,以准确识别物种并确定其分类。
他们与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师范大学和其他科研单位合作,对花粉形态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最后,他们能够确认他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物种。为了纪念它的发现地,他们将其命名为凤仙花。
2024年6月6日,宋的发现发表在PhytoKeys上,这是一本关于分类学、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和植物进化的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期刊。
大相岭山上巡抚的劳动成果丰硕。没有什么比它们通过保护工作对大熊猫历史的贡献更重要了。
大熊猫在中国早已广为人知,但西方直到1869年才在雅安的一位法国传教士的帮助下了解到它。
让-皮埃尔·阿尔芒·戴维(1826-1900)出生于法国埃斯佩莱特。1869年3月,他开始在四川宝兴县邓池沟天主教堂工作。
不久之后,他被邀请到当地一位猎人家喝茶。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大熊猫的皮肤。由于怀疑这是一种新的动物物种,他让猎人捕获了一只活熊猫,制作了一个标本,并将其邮寄给巴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动物学家亨利·米尔恩·爱德华兹。1870年,爱德华兹发表了一篇论文,宣布这只熊猫是一个新物种。
该标本至今仍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引起了西方的注意。从那时起,熊猫的独特形象就与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的保护努力,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2016年将大熊猫的地位从“濒危”降级为“脆弱”。
2021年,中国建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区面积2.7万公里,覆盖四川、陕西和甘肃的部分地区。荥经县47%的人口居住在该公园,为傅、宋和康提供了监督大熊猫持久遗产的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