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杖头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石阡县能表演木偶戏的只有三位古稀老人,85岁老人付正华是其中一位。付正华是石阡杖头木偶戏第七代传人,也是杖头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10岁起开始学习木偶戏,至今已与木偶戏相伴了75年。付正华老人说,这项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石阡杖头木偶戏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鼎盛发展时期,拥有太平班、兴隆班、天福班、杨正家班、泰洪班等。以形象大方、着装艳丽、表演生动著称,极具地方特色,是国家文化部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整个石阡县能完全熟练掌握杖头木偶戏演出技艺的只剩下付正华和弟弟付正贵以及堂弟付正国三位耄耋老人,后两位老人都已年近八旬,目前都是省级非遗传承人。 杖头木偶在中国为数不多,大都以现代戏形式存在。而石阡木偶是以古装戏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在全国更是不多见,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图为付正华老人在搭建简易演出台。 木偶戏传承谱系以班主(辈钵继承人)为主线贯穿,各戏班艺人均有艺名,艺名均由三字构成,第一字为艺人的姓,第二字为“法”字,第三字为艺人的名(班主赐名)。付正华系泰洪班班主,该戏班是以家传与师相结合的方式传承。 石阡木偶戏的衣甲、冠戴、武器、道具都是特制的,极为精制考究。据付正华介绍,1979年他制作的一件蟒袍,仅手工刺绣就用了3个月时间。表演木偶戏对基本功要求特别高,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他说:“小时候跟父亲学艺时,我受到了父亲的严训,稍不注意就会被父亲的烟斗打。” 石阡木偶戏表演形式独特,剧中人物衣冠楚楚、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雉尾高挑,或长髯挂面、气度不凡,或凤冠霞帔、花枝招展。《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岳云比锤》等脍炙人口的历史剧幕,配以潇洒自如的木偶表演,再加上精湛的木偶技艺,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木偶的头、手以乌臼木制作,头面及颈部长约十五公分,分别刻绘“生、旦、净、末、丑”及其他魔怪等面部造型。头面套上戏装,整体长约一米。木偶的衣着好坏和头面的多少决定其木偶戏班的声望。上场的木偶角色尤以武将、武旦光彩照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杖头木偶擅长表演历史剧、武打戏的特征。 付正华对木偶戏的整套技艺掌握得非常好,记忆力也非常惊人,虽然没有文化,但所有的说唱词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大脑里,他手上拿着的就是县文化馆根据他的说唱专门整理出来的说唱词,整整一厚沓。 演出的舞台为特制的围布方形舞台,四周立四根竹竿为支架,以蓝色围布围绕四周下半段及后台上部,高约2米,再以一幅挂布悬在台中上部,称为“档子”,形成前台和后台;“档子”左右两边分别挂有布门帘,表演时木偶上下场揭帘而出入。 石阡木偶在演出中能点头回顾、弯腰转身、翻滚扑打等,还可灵活自如使用刀、枪、剑、戟等。1956年底,泰洪班木偶戏团演出历史剧《梨花斩子》在全县荣获一等奖,后多次被邀请在周边县市的大小型文艺活动上做精彩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在木偶戏表演中,艺人左手执木偶头上棒,以拇指食指通过接线,控制五官和头部的动作。右手则执连接木偶两手的木杆,配合头部操纵四肢的动作,使得木偶全身得以“活动”起来。有的木偶装上活动眼珠或活动嘴唇,通过一根拉线操纵,以表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有的木偶装上裤腿和双脚,以表演其踢腿、跳跃、腾云驾雾等动作。木偶的演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艺人手部的功夫,付正华老人的双手见证了他一辈子的辛苦演出。 付正华一直担负着传承木偶戏的重任,至今仍亲自上台演出。尽管在文革期间木偶戏被打成“四旧”,木偶道具也大部分被烧毁被迫停演。文革后,木偶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付正华一家人节衣缩食、想尽办法,添制了现存的衣箱道具,并一直带领戏班不定时的演出。 付正华说:“我收过的徒弟有10个,虽然他们比过去的人文化素质高,但是没有过去的人能吃苦。要好好的传承,仍然得坚持一个原则,教的时候一定要严,避免被外人说师傅教得不好。” 由于伴奏乐器、木偶头子、戏装的陈旧和损坏,剧目 、唱腔、表演得不到及时整理,以及其他的各种因素,目前木偶戏在农村的观众已日趋减少,失去了原有的观众群体。 泰洪班的演出剧目众多,题材丰富。主要代表剧目有《女娲庙焚香》、《过五关》、《梨花斩子》、《三下河东》、《百合洞》等。过去曾经辉煌一时的木偶戏表演,如今只留存在一些偏远农村的老人记忆之中了。 付正华老人生性豪爽耿直,幽默诙谐,他能演唱的传统剧目有一百多个,演绎了商朝(封神戏)、周、三国、隋、唐、宋、明、清以及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 付正华说:“本想传给儿子们,可他们都不愿意学,收过的徒弟最后都因赚不到钱,纷纷放弃学艺而出门打工,这门祖传七代的艺术,我担心在我这代会失传了。” 进入新百年,当地再度掀起了抢救民间文化的热潮,木偶戏已经走进校园课堂,三位老艺人常常在各类节会上向群众展演木偶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木偶艺术。尽管石阡杖头木偶戏的发展与传承面临诸多困难,但老人们的技艺依然娴熟,相信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终究会得到发扬光大。 (转载自中国人的一天) |